港口需要藝術家賦予人文上的景觀與意義
自1993年以來, 德國漢堡港中一項由藝術家斯蒂芬·巴爾肯霍爾(Stephan Balkenhol)雕刻的木製人物浮筒,為夏季的易北河增添了鋼鐵之外人文上的景觀與傳統.
這些穿著黑色長褲和白色襯衫漂浮在河道中的”人偶浮筒”,隨波起伏,吸引了觀光客與當地人們好奇的目光,形成漢堡港的一景。一直到七個月後秋季來臨時,這些浮標,及看起來有點蒼白的男人才”下班休息”,由藝術家把他們收回到在Stackmeisterei他們的冬季宿舍(芬克威爾德江心嶼)從事一些小保養。
最早該VIER方式AUF Bojen(或“浮標上的四個人”)都是從橡樹樹幹上雕刻而成的,因此人物和底座都是一塊木頭。包括底部基座在內,每個基地高2.40米,重9噸。它們被安裝在波浪狀的浮標上,這些浮標被拴在海浪下面的石錨上。這使他們在水面上跳動,似乎與周圍的事無關。它們的表達(如果您可以足夠近地看到)則使這種印象更加堅定,這些表達在理論上是平靜的。它們完全沒有姿勢和手勢,給雕像帶來了寧靜的奇特之處。這是藝術家故意在某種程度上是空白的外觀。巴爾肯霍爾想讓這些意象與動態的水波相互矛盾:一方面不受控制地晃動,另一方面卻顯得完全無關緊要。給人一種疏遠,匿名和神秘的感覺。
港口,不只是硬梆梆的鋼鐵與船舶,一句”Port is what we Do”說明了民族性,與港務當局的堅持與心血.經由這項傳統,每年也將遊人與觀光客與港務從業人員另闢一條心靈溝通的管道,這就是水上公共藝術的威力.